田螺和螺蛳有什么区别?
对于不少人来说,人生中最过瘾的事情莫过于,在夏天的夜晚来上一瓶啤酒外加一盘辣炒田螺了。说起田螺,就不得不提起螺蛳,广西的螺狮粉是这阵子比较流行的一种美食。上这您就知道,田螺和螺狮都是可以吃的。但是这两种食物从外表上看实在是太像了。有不少人会将它们之间弄混。那么,田螺和螺狮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田螺 田螺和螺狮有什么区别? 一、产地分布不同 螺蛳与田螺的亲缘关系较近,所以跟田螺在各方面都是很相似的,只是不像田螺那样在世界各地都有,而是我国的特产,只产在我国西南高原云南省的各个湖泊里。 二、贝壳形状不同 螺蛳的形状很像田螺,也有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不过贝壳表面不像田螺那样光滑,而生长着许多旋转的肋纹,肋纹有的形成棘,有的形成珠状的突起,形状随种类而有差异。 三、产子数量不同 螺蛳和田螺都是胎生,所不同的是田螺每一胎有胚好几十个,而螺蛳每一胎一般只有3~7个胚,如果单从这一点看螺蛳的繁殖能力要比田螺差得多。 四、繁殖时间不同 螺蛳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繁殖着,而田螺则是在每年的3月~4月才开始繁殖。而且螺蛳雌体的数目较多,如果雄体有100个,雌体大约就有160个,这点和田螺的区别比较大。 五、生长环境不同 螺蛳在云南省的滇池、洱海、杨宗海、异龙湖、抚仙湖都有,不像田螺那样在岸边或水田里便可以***到,因为是在湖底匍匐生活的,所以必须用特制的的拖网才能捕到。 以上就是关于田螺和螺狮的区别介绍,从上面我们可知,原来田螺和螺狮属于不同的种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螺类,至于其中的差别,就请朋友们阅读一下文章吧~
田螺和石螺怎么区别?每年哪个季节吃最合适,有多少种吃法?
田螺和石螺怎么区别?哪个季节吃最合适?
田螺和石螺在农村是非常常见的,在小时候清水塘就经常自己提着桶拿着手抄网到池塘里个稻田的排水沟里网田螺,弄回来后炒田螺肉吃。田螺和石螺在我们这都叫做螺坨,那如何区分呢?
图中上面为石螺,下面为田螺。
首先田螺个头比较大,生长快,而石螺生长慢,个头小的多。一般田螺都会有仔鸡蛋那么大小,大的会有鸭蛋那么大小,而石螺就小的多,一般都没有我们大拇指头这么大。
从生活地点来看,田螺大多生活在稻田、稻田排水沟、池塘里面,而石螺绝大多数情况是生活在外河的河沟里面。也就是说田螺喜欢在泥田里生活,而石螺喜欢那些有石头沙子的地方。
田螺和石螺大小一致的时候,只有通过比较它们的壳的软硬程度才能区分。石螺的壳特别硬,而田螺的壳薄很多,很容易敲碎。
以上几点就是田螺和石螺的最重要几点区别。
田螺和石螺都是可以吃的,像田螺里面的肉大一些,弄出来后可以用辣椒爆炒,也可以将田螺清洗干净后整个田螺红烧,都可以。
而石螺由于小很多,所以里面可食用的肉质部分就小很多。在清水塘家这边,石螺一般都是清洗干净后剪掉尾部尖子做成“嗦螺” 。这嗦螺可以是辣味,也可以是麻辣味,味道很好。吃过嗦螺的人肯定是念念不忘的。
至于说田螺肉什么时候吃最合适,这当然是秋季了。因为开春后的三四月正是田螺产籽的时候,这时候捕捉田螺,田螺里面就会有很多小小的螺籽,吃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这样大量捕捉田螺也容易造成当地田螺数量急剧下降。到了秋季,当年产的螺就已经长大了,肉质肥美,正是吃田螺肉时候。在农村也有一句话叫做“三月田螺满腹籽,入秋田螺最肥美” 。这也正说明田螺应当在入秋后吃最合适。
朋友们,你们那田螺和石螺都有什么吃法呢?欢迎大家说说吧。
欢迎大家关注我,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学习三农问题。
田螺,长于稻田、池塘、河涌之中,手指头大小,呈螺狮型,颜色黝黑油亮,亦有“螺狮”之称;田螺肉质嫩滑、甘脆,营养丰富,素有农家“盘中珍珠”之誉。 中医认为,田螺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明目、利水、通淋等功效,主治目热赤痛、尿闭、痔疮、黄疸、小儿惊风等症。
石螺,长于池塘、河涌,四季皆可摸到,体形比田螺小,多附在水中石头等硬物上,加之螺壳坚硬,故称石螺,其外壳呈深绿色。石螺是营养丰富的风味美食,肉质爽脆,味鲜香甜,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健胃、促进食欲的功效。
至于什么吃比较好,最好清明以后就别吃了,因为清明以后是***的高发季节。在这以前吃的话,如果加热到位,应该没问题的。
我也很喜欢吃螺,小时候在家自己去河里摸,来城里上学就经常去市场吃,所以就了解的多一些,现在我就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时候我父亲带我去学游泳,在我们村的大池塘里,那时候环境好,山清水秀,很多小孩都去玩,那时候我们爷俩去游泳的时候除了给我带一个游泳圈,还有一个大盆子,那个盆子就是用来装田螺的,我在玩水的时候,我父亲就在摸田螺,那时候田螺又大个,和鸡蛋的个头差不多,摸的老带劲了。
- 田螺的个头大,壳比较薄,但是螺肉肥而嫩滑,一般在池塘和田里都能找到,拿回去之后最好不要马上吃,放上两天,让它把体内的泥沙吐出来后在吃,这样就会避免吃的时候不会因为吃到泥味道变苦,咬到沙子而心情不好,美食都是值得等待的
- 石螺同田螺相比个小,一个田螺有两三个石螺那么大,普遍都是手指头大小,但是肉质脆爽,味鲜香甜,一般都在河里,吸附在石头上面,清晰可见,捡起来就好了,颜色呢,有黑色的,有些呢壳上有些苔,所以是深绿色
看起来都爽极了,田螺肉质嫩滑,石螺肉质脆爽,味鲜香甜,也可以汤煮,食用季节吧,我个人觉得秋冬季比较好。
好了各位,我就分享到这了,大家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可以留言给我,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纯手打,来自农村,石螺是长在山里的小溪里,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形状细长,壳黑亮黑亮,肉少紧实,摸石螺回来可以直接炒。田螺长在水沟,池塘,大河,对水质要求没那么高,颜色多为淡绿色,相比石螺,粗短,肉质肥美。但需要放水里,加点油养两天干净来。
常见做法:葱姜蒜辣椒,外加一种香草,学名叫千层塔,罗勒。加耗油爆炒,非常美味。一般秋天吃比较肥美,春天夏天螺多子,影响口感
田螺个头大,壳软而薄,生长在田地里而得名;石螺个头小,壳硬而厚,颜色泛青,生长在河里溪边。田螺肉多吃起来爽快,但是土腥味重,烹调时要多加黄酒和香料,紫苏是一定要有的,一般都是用黄焖的方式烹煮,这样烹煮时间长容易把体内的***杀死,不建议用爆炒!因为田螺肉质的问题,爆炒为了追求鲜嫩,炒的时间短不能杀死***,炒的时间长,肉容易变老,嚼不动!石螺肉嫩但比较小,我们这里一般都是用来煲汤,比如现在名声在外的柳州螺蛳粉就是用石螺制作,第一是因为生在河水中,几乎没有土腥味,煲汤会比较清香,第二是石螺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石螺在也经常被宵夜摊用来爆炒,味道清香,肉质鲜嫩脆爽,是非常好吃的,但是如果摊主处理不干净,又为了贪图上菜快而炒得不够时间,***没杀死,人吃了就不好了。总之,一定要煮够时间才吃!!!
为什么以前,农村水域里的螺蛳那么多,现在之乎绝迹了!是什么情况造成的?
原来我们这里螺丝、螃蟹、田鸡、鱼蝦、蝌蚪……稻田、水渠彼彼皆是,人常捞螺絲鱼类当美味。
如今由于农药的残留,都不见了,水里的生物全被人们消灭害虫喷洒农药造成毁灭绝种的。
可见现在人们的病多病杂是由农药残留和空气污染造成的。
现在的人们应当少用农药多建立绿色粮食和蔬菜治理空气污染,耒恢复原耒的生物摸式。
谢谢!回答了。水是宝贵的。水是生命之源。哪里有水?哪里就生机勃勃。那里就有生命。螺蛳是水生动物。这几年,由于全球的气候变暖,人为的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水***十分贫乏。我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村北沟南沟都有一股水流到汾河滩里,我们在咱们河滩里种水稻和莲藕。稻田里。藕地里,很多的鱼和虾。也有很多的螺蛳。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就捉,我们临汾盆地的汾河边上。就是鱼米之乡。真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现在水之源没有了。鱼虾螺蛳也就不见了。
螺蛳,是一种水生动物!相信所有人对蜾蛳,都不会陌生!螺蛳以味道鲜美而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更以其价廉物美而著称!
螺蛳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田螺。另一种就是普通的螺蛳,个头小于田螺!
农村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沟河湖泊所有的水面之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螺蛳。螺蛳繁殖力极强,在每的的清明节过后,雌性螺蛳就会生养出一颗颗的小螺蛳来,一颗螺蛳一次能够产出一二拾颗左右。
那时候在农村,农民们如果想吃螺蛳,只要提个水桶,卷起裤脚,到水边的石头上和树根下,一会功夫,就能摸上好几斤!还有的人提上一把叫作““趟网子””的工具,(一根长竹竿,前面一片横着的竹片,绑上一小片兜网,从沟边用力推向沟中间,然后再拉回,里面就有好多的螺蛳和小鱼小虾。
螺蛳味美,但要想吃到最好吃的螺蛳还得分时间!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可以证明:清明螺蛳,端午虾。
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农民们都知道,清明节之前的螺蛳,它的籽在肚子里,是软中带硬的,极富营养,犹如螃蟹的红膏一般,味道极美,而端午虾,说的是端午节期间的雌虾个个带籽,那可是富含各种营养的高蛋白食物!端午节后等母虾把籽孵出后,就剩下一个极瘦的躯壳了,相比端午之前的怀孕母虾,味道差远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农村的水域里的螺蛳很少了,甚至绝迹了呢?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药化肥特别是各种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农药残留污染了饮用水源,而螺蛳对水质的要求也非常的高,从而导致了螺蛳越来越少!
二,人为因素!至从九十年代开始,水面都承包给了个人,承包者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效益,除了养殖四大家鱼外,纷纷的又套养了河蟹!大家都知道,河蟹不但吃小鱼小虾,其主要食物就是螺蛳和河蚌!凡是养蟹的水面里,抽干了都几乎见不到螺蛳。这也是造成螺蛳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三,在我们这里,专门有一批人以趟螺蛳为职业,他们两三人一组,开着农用三轮卡车,到处趟螺蛳,卡车不装满,他们都不收工,回来之后卖给养㙰专业户,天天如此!久而久之,造成了螺蛳越来越少了!这也是原因之一!
总之,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由于我们人粪造成的!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就跟电鱼一样!全民参与,保护地球,保护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