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邻居做点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点去。你有体会吗?
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每逢谁家有什么“好吃”的都和左邻右舍来分享,还好我和邻居们把这个传统保留到了现在,无论谁家有什么特别的“硬菜”都会给邻居们送一些过去,或是把大家叫到一起品尝
这种事情我记忆深刻,那个年代每家都过的差不多,都很穷。尤其是谁家包饺子总要给有老人小孩的人家送一碗!这己是大家的习惯了。
我记得小时候我住的大院有8户人家,大家亲密无间,彼此关心照顾,白天去合作社买东西,几乎没有锁门的,没有小偷。那时候是真穷啊,有时2角钱买盐都必须互相借。
那时候有病没有钱去医院,一个6岁的男孩患大脑人炎(孩子外号叫:老虎。)没钱治,活活死在家里……。惨呀!
现在好了,我们生活好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谢谢邀请:
五六十年代的邻居做点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点去,你能有体会吗?
我刚才大概游览有了一下前几位朋友的解答,根据题目中的问题,我认为与五六十年代的情景不结合实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也就是在58年至70年之前,属于是五六十年代的阶段,年轻人不知道,7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了解,在农村,58年至60年的时候是全国大炼钢的年代,全都是在社会主义集体大食堂用餐,哪里有什么邻居做好吃的给邻居送点呢?(也许是我少见多怪了)
在城市里60年代的时候是什么情况,知道的人很多,因为我没有资历评论当时的情况,也就没必要解释了。简单的一句话,自己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更不可能做好吃的给邻居送去了。
我是在69年参加工作的,而且是那个年代属于最高的工资***煤工,从那个时候开始,好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逐渐地好转起来,也就是说,不管粗粮细粮至少是饿不着肚子了, 也并不存在邻居相互之间送好吃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的时候,可以说是真正的到了春天,好多的家庭已经买彩色电视机和双卡录音机,其中也包括我,从这个时候开始,邻居之间做好吃的互相品尝品尝,也属于是家常便饭了。
在那个时代这种情况是有的,也是很平常的!
我就是经历过过那个时代的人。那时候人与人之间都是非常友好、友爱的。特别是邻居之间那都是和一家人一般亲热!
我小的时候就经常看到
我的母亲做了喜欢的饭或是菜,都是用个大白碗给邻居端点去。邻居家如果做了好吃的也总是给送点过来。比如水饺、野菜做的“豆沫”(用磨细的豆粉煮的青菜,山东人很喜欢的)等。送去时,都是说:我刚做的“豆沫子”刚好吃,你尝尝好不好!?邻居都会非常欢喜的接过去倒进自家碗里。有的还给放一点他家可吃的食物,以示“回敬”!那种感觉真是认人心里暖暖的!
[耶][耶][耶]关于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不早说五六十年代了,我小时候的七八十年代还是那样,就连现在的农村老家还有这样的乡俗。
[玫瑰][玫瑰][玫瑰]我们老家在陕西农村,太白山脚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很穷,物资供应也很贫乏,很多东西还要凭票购买。像肉、糖等基本生活品都要凭票购买。人们一年头到都吃得很差,能填饱肚子都不错了。
[微风][微风][微风]但是那个时候贫富差距也小,大家都很穷,吃的清汤寡水,穿的补丁摞补丁。大家都很亲,谁也不笑话谁,有啥好吃的也不藏着掖着,经常会给邻里们送一点尝尝。
[月亮][月亮][月亮]像什么打一顿搅团也给爱吃搅团的邻居端一碗,包几个南瓜包揣几个给邻居,或者过年杀猪,炒一锅大锅菜也要给东家西家端上一碗,或者把邻居都招呼到家里一起吃,又热闹又亲密。
[比心][比心][比心]记得我们有河南安徽的亲戚,他们每次来给我们带些花生,妈妈一定会给全小队的家家户户都要挖半碗送到家里,哪怕大家都吃那么几个花生粒,也不会只给自己孩子留着。真的是见一面分一半,甚至没见面都要翻梁爬坡送到家里去。乡亲们真的很亲!
[啤酒][啤酒][啤酒]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了一些老人,老人们还是很亲,儿女不在,大家就像是抱团养老。有啥好吃的,还会惦记给大家都尝尝。有时互相也借东西,像面皮罗罗等物品不是每家都有,偶尔用一次的就会借别人的,归还时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往里面放几张面皮,大家都不会空着还回去。所以我们经常会吃到邻居家的面皮,经常还有包子、蒸糕、醋粉、凉粉都换口味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