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省辽阳市到苏州那边自驾游二十天左右,延途经过什么风景好的地方?
我是内蒙古赤峰市的,我2016年自驾海南时走过苏州这条线,简单介绍一下,愿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您不乘轮渡走陆路的话,那么您可以走沈海高速入关。从进河北开始,秦皇岛有山海关、孟姜女庙可以看看(没去过可以看看,去过我沒有重游的欲望)。天津的津门故里、意大利风情街䁔和时转转还不错,路过塘沽路边有俄罗斯航母,喜欢可以一游。进入山东,建议泰山一定要去登一下,虽然累,但累并快乐着!我当年因为赶时间,所以山东其他地方没去,登完泰山从泰安过临沂直奔南京。南京景点很多,我们住了两天也只游了个大概,但我觉得,到南京秦淮河夫子庙、江南贡院、中华门、大报恩寺遗址这里要走一走,这几个地方都挨着,按顺序步行就可以都走过来。总统府、中山陵、明孝陵是南京的标志性景观,走一走,可以实地感受近现代的历史变迁。如果是二三月份的话,明孝陵梅山上满山遍野的梅花,非常漂亮!时间再充足可以去玄武湖,鸡鸣寺转转,南国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鸡鸣寺,这两个景区挨着。
进入江苏后,景点非常多,有的我己经重游过两三次依然感觉意味为尽,比如说扬州,一个瘦西湖两次我还没走全;再比如苏州,先后三次来这里,一次和一次的感受不同,几大园林值得细细品味。江南六大古镇都相距不远,我去过其中的西塘、同里和乌镇,乌镇印象最深,同里感觉很优雅,特别是退思园,雅致而又有韵味,西塘可能去的时候不对,酒吧嗨歌声音振天响,不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水乡。苏州距杭州就一步之遥了,建议一定要去西湖走一走,古人云"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为此湖",我先后三次来这里,依然还有兴致再游。但自驾到杭州后,游西湖建议不要开车,没地方停不说,停车费也是随着时间水涨船高,几百快的停车费让人觉得不值。骑共享单车游西湖,是非常好的选择!以上的旅途经历感悟,在我的头条号"CF宝盖车"里都有图文游记,有兴趣可以看看,希望可以帮到您!
在农业领域除了袁隆平,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尊敬的科学家?
南京农大盖钧镒院士(大豆)
华南农大卢永根院士(水稻)
中科院李振声院士(小麦)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水稻)
四川农大荣廷昭院士(玉米)
西北农林科大山仑院士(旱作)
江西农科院颜龙安院士(水稻)
东北农大徐振英教授(畜牧)
中国农科院郭三堆教授(棉花)
袁老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人类生存有了保障,感谢他,佩服他,历史永远记住他,而我说是另一位伟大人物,他对农业也是有很大贡献的。他就是八字宪法制定者,解放初期,科学还不发展,中国人民仍然缺衣少食,他老人家则指导大家用八字种田,我想对解放初期的农业生产起到很大增产效应,当时都是知道,而今已经记不得,不过象我们这样的老年仍然记忆犹新。
袁老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水稻方面, 水稻的种植区域主要在南方和东三省,而在中国广阔的北方则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而它们的连年丰收离不开以下几位科学家。
1 茹振钢
他也是享受***院特殊津贴的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他带着团队培育出了被誉为“中国第一麦”的“矮抗58”,由此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茹 教授搞的是杂交小麦的研究,据说,咱中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
茹振钢在田间地头给博士们讲授小麦育种知识
自2005年至今,“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3亿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去年阅兵的时候,茹振钢还受邀乘坐了“不忘初心”彩车,今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名单公布,茹振钢教授入选。
2 堵纯信
郑单958称第二,没有玉米品种敢称第一。
郑单958的选育者之一堵存信老师直到73岁退休仍然是河南省农科院的一个副研究员。他搞科研从来不是为了评职称。
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繁荣富强。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和贡献。
一,农业科学家
我今天说的这几位科学家,在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取得对行业科技进步,具有显著影响的科研成果。
在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中,还有很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为了农村的振兴,功不可没。
方智远:蔬菜遗传育种专家
方智远,男,生于1939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十五”863”***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1988年,2001年两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日,一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发布,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随着这个话题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一篇名为《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杂交技术与杂交水稻的区别以及袁隆平在学术界的贡献。
其实,袁隆平和其他科学家并不是对立面,把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家”与参与农业科技研究的普通科研人员组成的“大家”对立起来,这样的思维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为了体现其他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而去“遗忘”袁隆平这样的“大家”。
农业科技事业在过去几十年始终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支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投身于这项事业并且做出贡献的人有很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农业科技依然是“大家”的事业。
农业科技呼唤“大家”,呼唤更多的像袁隆平这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创新的“大家”。“大家”是这个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代表,也是推动这个领域向前发展的领头者。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还是一个领域的标志,或者说,他们以自己的学识、贡献和成就,形成了农业科技领域的高峰。无论从农业科技发展来看,还是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袁隆平这样的“大家”越多越好。不能简单地以“遗忘”或者“记住”来看待这些有标志意义的“大家”。
当然,我们尊敬“大家”,并不是忘记其他人。任何事业都是需要一群人共同奋斗的,在敬仰英雄、仰望高峰的同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忘记群体的力量。在农业科技领域,我们尊敬袁隆平这样的“大家”,丝毫不妨碍我们对其他科学家的尊重,不妨碍我们对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尊重。把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家”与参与农业科技研究的普通科研人员组成的“大家”对立起来,这种思维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为了尊重有重大贡献的人,就忽视了其他科技工作者的贡献;我们更不能为了体现其他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就要去“遗忘”袁隆平这样的“大家”,即使“暂时遗忘”也是不应该的。农业科技和所有科学研究一样,都是“大家”的事业,我们呼唤“大家”出现,我们需要“大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