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三国里面就有两个人因为长的比较丑,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从而改变了天下的局势,这就是张松和庞统。
张松,本是益州别架,刘璋部下。曹操占领荆州的时候,刘璋担心曹操攻打荆州就派张松前去向曹操谈和。然而张松这个人,人丑才高,有点狂。曹操刚刚接受刘琮的投降,志得意满,看到张松又丑就不愿意搭理他。
张松本有意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哪知道因为丑不得曹操重视,结果便宜了刘备。刘备在张松回西川的路上等待张松,三天之内只谈风花雪月不谈国事,让张松深受感动,最后主动献上西川地图,为日后刘备入川提供了详细的军队部署,道路行军路线。
张松回到成都更是蛊惑刘璋和曹操绝交,让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如果曹操不以貌取人的话,西川就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哪里还有刘备三分天下的机会!
凤雏庞统,鲁肃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因为他丑,不肯重要。庞统投奔刘备,刘备也嫌他丑,让庞统做了一个县令。
庞统当了县令三个月只是喝酒睡觉,张飞听说庞统如此散漫当然愤怒,还好张飞尊敬文人没一刀杀了。庞统立马展现他过人才能一天时间解决了一百天的工作,得到张飞的推荐,要不然可能也要被刘备埋没了。孙权不以貌取人的话,有了凤雏得辅佐,江东何必偏安一隅。刘备不得庞统哪能那么轻松攻占西川!
刘备不以貌取人终能三分天下,曹操,孙权以貌取人错失改变天下的机会!
选妃之类的就不说了吧。
唐朝科举对相貌有要求,晚唐才子皮日休因此不得志,后来追随了黄巢。但他儿子后来做了吴越国宰相的皮光业却“美容仪”……
还有就是后来也效力吴越国的罗隐了。宰相郑畋的女儿是他迷妹。有一次罗隐去拜访郑畋,郑畋让女儿偷看。从此,郑小姐再也不念罗隐的诗了。
再说因为相貌得福的。
唐高宗年间,大将王孝杰被吐蕃俘虏。吐蕃的小娃娃赞普见到王孝杰就哭了:您长得像我死去的父亲!于是对他很礼待,最后放回去了。
唐德宗年间,徐州兵乱,濠州刺史杜兼趁机诬陷从事李藩。德宗大怒,先下令处死,经淮南节度使杜佑辩护改为召入京城当面审讯。结果德宗觉得李藩仪态自然优雅,怎会是谋反之人?从此李藩做了朝廷官员,最后做到宰相。
唐朝末年,掌握神策军的大宦官田令孜听说神策军有个将领叫宋文通的风评很不好,就召宋文通来要清理门户,结果见面后却很喜欢,收为养子,取名田彦宾。不过这娃长得像老鼠,也不知道哪里入了老田的眼,难道老田是看他比自己更丑,心理平衡了的缘故?后来这娃因为有功又改了ID,叫李茂贞。
我想最著名的“以貌取人”的例子,应该就是“以貌取人”这个词语的来源本身吧。
按照《史记·仲尼***列传》中的说法,澹台灭明长相非常丑陋,孔子认为长相如此,才能自然有限,于是并没有很看重他。最后澹台灭明不但在其他诸侯处名声远播,而且率领三百门人***前往楚国,在楚国传播孔子学说,成为儒学南传的重要人物。故此孔子后来感叹,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因为宰予这个人比较能说会道,结果却“昼寝”,还参与了齐国的田常之乱,气得孔子想跟他断绝师生关系。对比澹台灭明,孔子自愧自己没有足够的识人之明。
澹台灭明
其实早已经有人把澹台灭明向孔子推荐过。《论语》中记载,孔子***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就曾经问过子游,说你在武城遇到过什么贤人,会跟他一起说点什么私房悄悄话吗?(“汝得人焉耳乎?”)子游说,有位澹台灭明,这个人平时走路都只走大路不走小路,从来没有因为公事以外的事情到我的寝室来过。言下之意,这人行得正,不跟我来套近乎。但是显然孔子见到澹台灭明之后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没有足够重视。
在古代来说,以貌取人是非常普遍乃至正常的事情。《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长得像女人一样娇弱,然而却有如此智能,就引用了孔子的以貌取人云云。说白了其实就是张良个子小,今人觉得小个子脑筋灵活,不是傻大个,古人可不这么想。容貌包括身高和体重,具备一副好身材,在先秦两***看来,这就是才能的表现,是为古代的“颜值即正义”。
张良
说故事前先说两个小段子:
古时候男子上门提亲,若长得好看,姑娘满意,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长得丑不满意就会说:“女儿还想孝敬父母两年”。
古时候英雄救了美女,如果英雄长得帅,美女就会一脸娇羞的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如果不帅就会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来世做牛做马,报此大恩”。
但如果女的好看,英雄就会说:姑娘此话当真?如果女的难看,英雄会说:姑娘万万不可……从古至今,全都是套路……
不论男女,相貌总是很重要的。在先秦时,就已经有了“威仪”一说。推选出的官员,必须看起来有比较唬人。晏子使楚的故事,其实是社会风气的一个明证。齐国大夫晏婴个子矮小,他出使楚国,楚王看不起他,就三次侮辱他。一次故意从大门边开一五尺高的小门(狗洞)让他进入,一次称齐国无人才,派矮子晏婴出使,一次在宴席押来小偷说是“齐人”。晏婴由于说话机智,均巧妙地顶了回去,才让楚王不得不向他道歉,叹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到了汉代,崇尚阳刚之美,体貌丰伟、仪容端正是时代要求。魏晋、南北朝时,转为偏好阴柔之美,即奶油小生与娘娘腔的男子颇受欢迎。唐朝确立了“身、言、书、判”的标准,身即身高、容貌,言即谈吐、风仪,但唐朝反而是一个不那么重视容貌的朝代。到了宋朝,对文人要求低,但武官,则一定必须身材魁梧之人。再到明清,文武官员则都必须在容貌上比较出众了。你纵然再有才华,若容貌不佳,甚至身有残疾,那状元、榜眼、探花三甲,一般是轮不到你的。
“以貌取人”古今同,历史从来未走远。
春秋末期的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得甚是丑陋。他想跟随孔子学习,孔子见他其貌不扬,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上进的学生,便勉强收其为徒。澹台灭明入学后刻苦学习,最终学有所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因差点失掉一个好苗子,孔子后悔地说:“以取貌人,失之子羽。”
三国时,王粲十七岁时,就被皇帝征召为黄门侍郎。他因长安动荡不安,便去荆州投靠刘表。长得很帅的“军阀”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并且不拘小节(喜欢听驴叫),所以不很重用他。刘表死后,王粲归附曹操。曹操任命他做丞相掾,还赐爵“关内侯”。魏国建立以后,王粲因博闻强识,就负责制定典章制度。后人称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真是唯才是举,不看其余。
唐朝选拔人才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便是“体貌丰伟”,也就是要身材挺拔,容貌英俊。第二是能言善辩;第三是书法遒劲;第四才是文***斐然。唐代诗人罗隐因其貌不扬而 “十试不第”。明初,朱元璋为显示大明“国威”,换掉相貌平平的原定状元郭冲,而钦点一表人才的吴伯宗。
吴伯宗因为外貌优势被钦点状元,有的则因为帅气而英年早逝!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觉得王敦不是忠臣,就到京城建邺来谋生。京师的人听说他相貌出众,都来一睹他的“花容月貌”,因此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本就体弱多病的他,此时病情加重,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相貌是父母给定的,不能改变;才华是后天修炼的,全凭自己!
《康熙王朝》大皇子胤褆亲眼目睹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康熙云雨,他当时怎么想的?
△试问一个本可能成为你老婆的女人,几分钟之后确当着你的面成为了你实际意义上的“母亲”,你此时的心理阴影面积,想必当代没有数学家没有能够计算的出来;如果康熙和胤褆调换身份地位,相信康熙的下场会比五马分尸更为凄惨!
用句毫不夸张的话来说,胤褆和康熙有夺妻之恨,虽然康熙是皇帝,大清所有的一切都归康熙所有,但是男人吃起醋来可是六亲不认。
第一,康熙贵为一国之君,俗话说的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子民都是康熙的人,从这个角度来剖析,宝日龙梅成为康熙的女人理所当然,
第二,宝日龙梅本来也是喀尔喀王送给康熙女人,换句话说是他给康熙的贡品,康熙吃自己的拿取自己的东西没有必要向臣子汇报,
第三,从家恨角度来分析,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康熙帮宝日龙梅报了“国仇家恨”,俗话说的好有来有往,有舍有得,康熙之前没有接受宝日龙梅或许是因为无功不受禄,剿灭葛尔丹之后的康熙很是欣喜,或许情到深处加上此时宝日龙梅再次“送货上门”,康熙也顺水接受,此时的康熙或许完全没有考虑到胤褆的情和势。
△俗话说的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身为武将的胤褆,从小习武,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抗压度,见过生离死别,见过马革裹尸,见过抛头颅洒热血,但是那时那景的胤褆流下的都只是冷眼和热汗,但是唯独这次他却流下了一道冷冰冰的泪珠,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皮上滑出了一道涩涩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