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片出自哪?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
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如果《舌尖上的中国》让你推荐最具特点的山西美食,你知道哪些?
山西作为我国的北方地区,当地好吃的美食也是非常的多的,尤其是当地的面食数量特别多,而且山西还是我国面条种类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像当地最有名的面条就要数刀削面了,也是山西地区美食中最为代表性的一道美食。
除了当地的刀削面以外,还有当地的荞麦面、炸酱面、拌面、打卤面、凉面条、饸烙面、山西豆角焖面、莜面、阳春面、葱油拌面、锅盖面、山西猫耳朵、剔尖儿、山西拉面、刀拨面等都是山西人最爱吃的几种面条,不知道你们都吃过几种?
除了这些好吃的面条以外,当地好吃的美食也是挺多的,像山西的头脑、莜面栲栳栳、清徐灌肠、羊杂割、过油肉、汾酒、平遥和大碗秃、丁香蒸肉、豆面饸络、晋糕、拨鱼儿、佛跳墙太谷饼、葱花煎饼、平遥羊肉汤、孝义的火烧等都很有名气。
山西美食,还有比吓人的四百年“头脑”更有特点的吗?
山西面食大家都知道,来游玩的人大概也都吃过,但要是说起“头脑”来,有人可能会吓一跳,这么奇葩的名字?真是某种动物的脑子吗?看官如果有兴趣,听喝过多年“头脑”的宁哥给您慢慢道来:
第一是名字有特点。光“头脑”这两个字就让你愣三秒钟,其实还真不是什么脑子之类,哪里有那么血腥?人家其实是一种滋补的上佳食品,还有一个传统的名字叫“八珍汤”。古人的智慧在这里了,一听就让人心生好奇,不吃也能记住,人间竟然还有这么奇葩的美食名字。
第二是用料有特点。既然是滋补美食,又叫八珍汤,用料当然要考究。“头脑”里精选的是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这八种食材,经过特殊工序熬制而成。这八种食材和药材是高人经过精心配制的。羊肉味甘性热,补虚开胃;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黄芪味甘性温,补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热,温中下气,暖胃消食。这一碗热汤,那就是一剂温补不腻,爽滑可口的药饵。太原人有福气,大早晨起来美美地喝上一碗头脑,既充饥活血,又营养滋补。
第三是时间有特点。太原人吃“头脑”是讲究养生学的,就跟着节令走,一般是从头年的“白露”吃到第二年的“立春”,其他的时间“头脑”就适时而隐。毕竟是补的东西,大夏天吃谁也受不了。有些老人买了年票,吃一个冬季下来,能吃得身强体健、红光满面,脑门子上看着冒油,“头脑”的功效名不虚传。
(清和元传承了将近四百年了,这是当年的老店。)
第四是吃法有特点:您要是来吃“头脑”,直接端起大碗甩开腮帮子开吃,那可就外行了。吃“头脑”还有药引子呢?诶!就是这么讲究,“头脑”的药引子是一份很咸很咸的腌韭菜!个人经验,汤要出味,没有这份腌韭菜还真不是差一点。配上腌韭菜,一碗本来平淡无奇甚至甚至甜腻腻的汤就生动活泼起来,像是有了灵魂一样。这碗汤就是这么神奇,主食搭配还有隔条街都能闻到香味的稍梅,羊肉馅的,佐以宁化府的醋,真能香掉人的下巴。可你以为这就是顶级享受了吗?才不是,如果有点酒量还不开车,你怎么能不来二两四两黄酒,直接把自己羽化成神仙送上云端呢?
第五是创始人有特点:这么好吃讲究的东西能发明出来的人必然不凡,那当然!此人姓傅名山,是位人间奇才,哈!有人说,是《七剑下天山》的傅青主吗?还真就是他的原型。傅山文武全能,精通医术,诗词书画精绝,是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的绝代人物。有人说傅山给饭店题匾为“清和元”,把“八珍汤”改名为“头脑”,是暗藏着反清复明的寓意,那还需要再探究,其实“头脑”早就有了,《水浒传》里已经有去“赶碗头脑”的说法。也有人说,傅山是个大孝子,是为了孝顺老母亲才费尽心思研制出了“八珍汤”。不管怎么说,能喝上这碗神仙汤,得感谢傅山。
要是央视再拍《舌尖上的中国》,强烈推荐山西“头脑”,既是美食,又饱含着历史文化,这才是中国人舌尖上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