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干拌面调料配方?
配方:花生酱30克,生抽10克、姜末10克、蒜末7克、食用盐5克、鸡精2克、白砂糖3克、八角粉2克、香叶粉2克、小茴香粉2克、香油10克、花生油50克、清汤30ml。
做法:先将花生酱、老抽搅拌均匀,在放入上述的姜末、蒜末等调料品,把花生油烧至到8层油温,然后淋上油,搅拌均匀,再加入30ml清汤搅拌均匀即可,属于酱香味酱料。
材料:熬制酱油,麻油(最好用猪油才香,我为了使游泳圈小点儿,改麻油),韭菜,绿豆芽,荷包蛋一个。
先说酱油的熬制,各家有熬制酱油的配方。
我这次是在群里问了好久才问出那么一点点。
虾籽,上好的老抽,八角,香叶,白糖,是必不可少的。
在镇江的小吃中,挑一样你最爱吃的,你会选哪个?它给你带来了哪些回忆?
镇江的小吃里,肴肉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因为生活在南京,离镇江很近,无论在南京还是去镇江或者扬州,都能吃到味道很正宗的肴肉。肴肉又叫“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在来往于宁镇和扬州的路上,常常能看到“维扬细点,京口肴蹄”几个大字,维扬细点指的是扬州的点心包子,而京口肴蹄指的便是镇江的肴肉。
肴肉的发明也是一次对于食物烹制的“失误”。相传很久以前,镇江的一家小酒店里,妻子错把硝当做盐撒在了即将腌制的蹄膀上,“腌制”后的蹄膀肉色鲜红,没有异味,夫妇二人不舍得扔,就将蹄膀清洗之后,配上花椒八角等香料炖煮起来。谁知道炖蹄膀的香味引得众人前来询问,客人点了蹄膀,妻子拿来香醋和姜丝搭配,香味至极,食客盈门,夫妇二人将其称作“硝肉”,后来改名“肴肉”。
人们常说镇江有三怪,其中之一是“肴肉不当菜”,作为一道荤菜,肴肉的吃法有很多种,除了作为筵席上的主碟,也可以制作早茶中的肴蹄面,也可以切块切片之后,作为早点食用。一片外皮晶莹、内里鲜红的肴肉,蘸一些镇江香醋吃,是镇江人最常见的吃法。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作为自小在镇江长大的人,最喜欢的依然是面条。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工作不久,早晨上班时,每天都会路过市区解放桥口的一家面店,人气很足,门口还有个炸油条的摊子。要上一碗二两的伙面(那时不叫“锅盖面”),外加一根油条。那滋味,今天一想到就伴着口水往肚子里咽!三十年过去了,那家面店早没了踪迹,镇江的面条也有了新的叫法“锅盖面”,成了全国十大面点之一。可是,我却找不到原先那个“伙面”的滋味了,不知是我的口味变了,还是以前的手艺失传了,反正我已经不那么爱去街头巷尾的面店吃面了,因为现在“锅盖面”的滋味,已经和口味里原先留存的不那么相合了。
直到去年,家搬到了丹徒区,一次就“不小心”,居然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种口味!那是丹徒区行政中心旁边的一家名叫“博宇面馆”的面店。店不大,只能放下四五张小桌子,店面倒是蛮干净清爽的。店主人是妯娌二人,还有几个帮手。第一次吃他家的面,也是偶然。那天去区医院没有零钱挂号,正好也没吃早饭,就吃碗面顺带换点零钱。
叫我诧异的是,当挑起面来第一口,一股来自心底被压了三十年的口味倏忽的“窜”到了嘴边,令我的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的桥头,就像不经意找到了失去多年瑰宝,有点魂不守舍!那是一股悠悠的猪油香味,和着一丝淡淡的酱香,鲜咸适宜,其实很平淡,平淡得有点返璞归真,没有半分“镇江锅盖面”的花里胡哨。可就是这个味,令我魂牵梦萦了三十年,回来了!
后来,我知道这是镇江南乡宝堰的干拌面,在外面的名气不如“锅盖面”,但由于地处南乡,远离市区,那口三十年前的老味道没有消失在灯红酒绿的华彩中,没有淹没在乡村田野的泥土里,更没有被我自己忘怀于珍馐美馔的迷醉之中……
那一口老味道那么熟悉、真切、动人、贴心,从此以后,直到今天我每天早晨都是行两站公交车的路,去“博宇面馆”,循着那口味道,追寻失落了三十年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