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灶面”是哪里的美食?是什么样的?
昆山美食,比较欣赏奥面浇头!大街小巷基本上10块钱就可以吃饱!既有荤又有素蛮不错的,加面免费素菜随便加。比北方来的那些面馆实惠多了,像兰州拉面 陕西面馆 河南烩面 素面几百价在10块加面两元起步,素菜一块起步。昨晚一个穷***丝想吃荤又想吃饱就只能去奥面馆了!鲍鱼面 大肠面 大排面 炸酱面 等通通九块加面免费!
昆山亭林路上个奥灶馆,其面分白汤红汤,汤有淡淡的鸭鲜味而无鸭腥气,鸭块外观平淡无奇,咬下去非常美味。以前出差昆山,此店必去。上海浦东有家奥灶面馆,欣喜前往,汤无鸭味,有点扫兴。
江苏昆山有条亭林街,街北端有个远近闻名的昆山奥灶馆,这里出名的是奥灶面。手摸厚厚的青瓷碗直烫手,而看上去没有一丝热气,用筷子一挑,热气直冒,味香喷鼻。
古时候,昆山有兄弟俩进城经商,兄长利用父亲的家产,开了个像样的饭馆,而弟弟手头资金拮据,只能砌个砖泥灶,以卖面为生。但他生性勤快,摸索出用青鱼骨头、螺蛳和鸭子熬成的专用汤汁。由于泥灶常年烧煮,烧出的汤汁油而不腻,盖在面上,既可遮住热气,食用时又美味可口,因而面店生意兴隆。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昆山,听人说起面店,便来看个究竟。乾隆吃了面后赞不绝口,要把这面的制作方法带到京城去。机灵的面店老板不慌不忙地说:“这面只能在昆山吃。到了别的地方,面就会走味。这奥妙在灶头上,这个灶头一拆一搬,就没用了”。乾隆听了之后,感觉也有道理,就脱口而出:“真是奥灶面!”“奥灶面”三字就此得名。
另外一种说法也与乾隆有关。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感到饥饿,于是来到以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虽然灶面上非常的脏。天子便铭记在心,后来御赐“奥灶”之名,同吴语“龌龊”两字谐音,从此该面便芳名远扬。
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汤料配方,***用清香四溢的丁香、沁人心脾的桂花、鸡汤、卤汁和茴香等香料精心调配而成,又加上强身祛邪的中药,让奥灶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味佳肴。耳听这有趣的传说,口中品尝着这看上去黑乎乎、吃起来既有烤鱼的香味、又有螺丝汤的野味、更有红烧鸭鲜味的“奥灶面”,不啻是江南美味饮食文化的一种艺术享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让本地人留恋忘返的美食,甚至是深入骨髓的记忆,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美食如何精美,都无法取代家乡的美食,因为家乡的美食让我们从儿时就开始,历经十几二十多年的记忆沉淀,在脑海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其实家乡美食在外面人的口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吃,而且外面的人他们也有自己记忆深处的家乡美食,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诠释。
我们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无论身在哪里,走在哪里,食物才是永恒的念想。一方水土养一方食物,苏州昆山,历史悠久,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来昆山,玉峰山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玉峰山平畴百里,然一峰独秀,满山苍翠,而且山石洁白似玉,世称玲珑石。在玉峰山,游玩累了,可以去附近亭林公园南大门的半山桥逸的老字号奥灶馆,来这里歇一歇脚,再来上一碗奥灶面,什么疲乏都消散殆尽了。
关于“奥灶”二字,历来是众说纷纭。有一说是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腹中饥了,于是来到这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但由于语言关系,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从此这庄小面店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传说,并无实据。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颜复兴面馆又小又旧,黑咕隆咚;陈秀英年纪大后手脚慢,眼睛不仔细,因此被老吃客戏称为“鏖糟面”。鏖糟是昆山土语,就是不太干净的意思。谁知这个怪名称反倒使它不胫而走。
说起陈秀英,在奥灶馆的发展中那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奥灶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因为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绣娘陈秀英经营,改名“颜复兴”。心灵手巧的陈秀英本来就擅长精细小吃烹调,她虚心征求意见,精心烹饪制作,果然非同凡响。只有三张半桌子的小面馆顾客盈门,名声四扬。解放后,根据“奥妙在灶头上”的意思和谐音,正式命名为“奥灶馆”。
奥灶面以红油爆鱼面和白汤卤鸭面最为著名。一碗上好的红油爆鱼面,一定是面条细白,汤色酱红,而白汤卤鸭面,则是白面白汤,原色原味。奥灶面深受顾客欢迎,首先在于汤面有特色。它继承传统做法,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鲜美异常。其次在于浇头有考究,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鸭”用老汤烹煮,故肥而不腻。再有就是,面条用精白面加工成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