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面条浇头做法?
浇头面是浙江仙居的一种特色美食,以前为过年过节或接待亲朋好友而准备的,在物质匮乏的艰苦年代里,但凡家里来了客人亲戚,主人家都会一碗浇头面待之,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尤其是女婿上门,丈母娘会先烧一碗分量十足的浇头面,在面碗底部埋着两个蛋或一大块肉。浇头面,顾名思义是浇上菜的面,面和浇头分开烧,它的精美之处就在于上面的浇头。
浇头比较讲究,由多种材料先炒后炖而成:在炒锅里放入鸡蛋丝、笋丝、黄花菜、肉丝、豆腐皮、油泡、胡萝卜丝等杂七杂八地炒在一起,加入水并焖煮片刻后起锅,带有汤汁地盛出,即为浇头。接着开始单独煮面,至于面的种类,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定,米面、麦面自由选择。最后的工序就是在晶亮纯净的面上厚厚地铺上一层浇头,浇头的汁缓缓与汤面融合,看起来就很诱人,举箸食之,其味更美……
不知不觉中便让客人感受到江南风味小吃的精、雅、细、巧。别看浇头面的制作工序简单,却是仙居人百吃不厌的家常主食。原料:手擀面、瘦肉、鸡蛋、黄花菜、香菇、洋葱、嫩南瓜、豆腐、葱、植物油、盐、料酒、生抽、鸡精。做法步骤:
原料:
牛里脊肉250克,香菇、玉兰片各25克。调料:郫县豆瓣酱、葱、姜米、酱油、料酒、鸡精、味精、高汤各适量。
操作:
(1)、牛肉洗干净,香菇泡开,牛肉切碎末,玉兰片、香菇均切细丝,锅烧热打底油,葱、姜炝锅,煸炒豆瓣酱,牛肉末,烹料酒、酱油、盐、高汤烧开,放味精出勺即为绍子。
(2)、另起锅放底油,葱、姜末炝锅,煸炒香菇、玉兰片加盐、酱油、味精,少量水烧开作为底料。
(3)、吃面条时碗内先放底料,盛上面条,浇一勺绍子拌匀即食。
为什么杭州人管面叫“川”,有什么故事或者出处么?
“汆”音“川”,就是把食物在开水中烫一烫,片川(汆)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是“汆”,还有一个是“氽”,看上去好像,都有入水、在水里过的意思,但有区别。这个“汆”的水一定是滚烫的水,而这个“氽”,就是冷热水不分了,而且氽水往往比汆水要大。长江中下游地区说一个人在外流浪不着家不回家叫“氽长江”,沪甬一带的人说在外面氽,就是在外面浪一个意思。由此可见,这个氽水不但大而且时间长。在锅里的也一样。“汆”要短促,保持食物的鲜嫩,像片儿川(汆);“氽”就大汤显长,要煮熟了,煮汤圆就要用“氽”一“氽”,汆是汆不熟的。汉语言实在是很有意思。
杭州只有两种面条里有川字,一种片儿川,就是雪菜笋片肉丝面,另一种叫拌川,类似炒面,川在这里不是面条的意思,指得是混合一类意思,片儿川的料里混合有笋片,拌川就是肉丝和韭黄面条乱炒。
片儿川,最早的出处是杭州最著名的面馆“奎元馆”的名点,由于历史比较悠久了,因此,称得上是杭州传统的风味小吃了。
其实,就是一碗面条而已,只不过面条下锅前,倒笃菜(有的店用雪里红替代)、竹笋(有的店用茭白或罐装毛笋替代)、猪腿肉(有的店有别的精肉替代)切成片,然后在沸水中汆一下。
现在,许多面馆用上述括弧内的食材,做出来的那碗片儿川,实际上不是正宗的片儿川,要吃正宗的片儿川,还得上杭州解放路154号的奎元馆总店。
正宗的片儿川,面滑汤浓,肉片鲜嫩,竹笋爽口,其特色在于倒笃菜和笋片的鲜美,让食客吃后回味无穷,且历来价格适中,因此,是杭州市民最喜爱的日常小吃之一。
片儿川,名字应该由食材的片状,且先在沸水中汆一下,然后下油锅炒制而来;“汆”,cuān,这字不看拼音,许多人还真的会不认识,总不至于念“入水”吧!
因为“汆”字真不好认,估计原先叫“片儿汆”,此后,干脆就改成了发音差不多的“川”,片儿川,由此而来吧!至于“片儿川”,究竟什么时候来的,几乎无从查考,大概清同治六年奎元馆创办不久,就应该有了吧!
此外,这“川”字,是不是非常似一根根的面条啊!因此,将这碗由片状的倒笃菜、竹笋、精肉等食材为辅的面条,称为“片儿川”,既有地方特色,同时也突出了这就是一碗面条。
杭州人,语言中带有许多“儿”字,比如筷儿、盘儿、凳儿、洋片儿、拐杖儿等,叫“片儿”也是非常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