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那有农村赶集的吗?有什么特色?
大家好,我是忆苦思田,不请自来,本人对于农村赶集这道题很感兴趣,所以在此说我们家乡的赶集,我们那里管赶集叫“赶场”。
以前在农村,交通不方便,尤其一些在深山老林的,也只有碰到赶集才会出一次山,一个山村里可能也就是派几个代表出门,赶集的目的一是拿出家里一些家当去卖(山货:野味,中药等),卖到钱后,然后在赶集现场又置换些生活所需的物品回家。那时的赶紧是超级热闹,不像现在年轻人没向个赶集的,大都在网上购买。
我们家挨近雪峰山脉 ,平时买东西除了去镇里面买之外,更多的大家也会在赶集的时候去买,因为赶集时到快散场的时候,很多人不想带那么多货回家,尤其一些不好处理的东西,如一些水果或蔬菜,再拿回家货太多就会坏掉,所以就会打折处理,还有一种就是家里要买小鸡小猪之类的,也是会在赶集的时候去买,因为卖的人多,所以很好去谈价钱,这些都是家里人摸索出来的规律。
读初三时,父母不在家(在外打工),我算得上是真正的留守少年,那时家里也蛮穷的,有时没钱花了,就卖家里仓库留下的谷子,竹子等,到了水果熟了后,知道明天有个离我家近的乡要赶集(我们那里赶集都是按乡来的,附近的乡逢周一、周三、周五赶集),所以,大清早就起床了,拿着个袋子爬到李子树上摘了一大袋子李子,估计得有个60斤左右,然后就跟着家里的爷爷辈们朝着赶集的地方赶,要赶早,不然去晚了,没有摊位,去赶集的地方应该有20来里路,我们抄近路,走的山路,赶到时也就10点多了。
到现场时已经密密麻麻全是人,有人和我一样是挑着担过来的,也有坐着拖拉机过来的,还有拉着牛车过来的,反正形形***什么人都有,因为第一次赶集,所以学着别人,在地上铺了个大的麻袋,把李子全倒在上面,然后就等着人来看了,我家的李子比较大颗,主要是摘的时候都摘树尖上的,又大又甜,所以来围观的人还蛮多的,但是那些个上了年纪的人,路过就要试吃几颗,那个心疼呀,没办法,做生意要看远点,试吃了几颗后,口辈好,加上我价格也不贵,一个小时不到,60斤李子就全卖完了,当时用的秤也是那种手杆的老秤,有一个秤砣那种,在农村的娃都会用那个,所以卖完后,手里握着那些二毛(当时还有二毛钱的纸币,现在很少见了),五毛的,一块或五块的钱,具体卖了多少钱也忘记了,没记错的话应该是30块钱左右,所以心里特别开心,然后就是把摊一收,用根绳子把麻袋一捆再绑在扁担上,就到处逛起来,赶集太热闹了,吆喝的,砍价的,整个市场一个月也就赶集那一天热闹,把周边村的人全吸引过来了,地摊上的产品也看的眼花,农村里生活所需的东西啥都有,我也就只看,啥也没买,不会吃是花钱,临近中午时,买了二个包子充饥,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就大家陆续收摊散场了,爷爷辈们不仅卖了东西,还每个人买了些东西,我就握着那些钱,一行人有说有笑的往家里赶。
上面就是我自己亲自经历的我们那里赶集的场景,至于有什么特色,其实都差不了太多,无非都是大家利用赶集那天买卖东西,换取生活所需,每个场地也都差不多,如果一定要区别那就是挨近雪峰山脉那边的集市,会见到很多穿着不同衣服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壮族等,山里人说话和我们不一样,有时沟通都是边说边手比划,然后现场可以看到更多的山货,也可以买到其他赶集市场上没有的野猪肉等其他野味。
以上就是我老家那边的赶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回忆,虽然现在也还会赶集,只是人也没那么多了,也少了小时候赶集那种味道。
农村集日是农村居住分散、商业不发达的产物。原来县城也有集日,因为影响交通,也因为城市的飞速发展,商业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天天像集也就没有集日可言了。
农村集日从何时起源,无从查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集日的性质和内容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原来的集日仅用于买卖交易,凡是生活所于品集市上几乎都能买到,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来的木柴市场、建房木料市场、牲口市场、猪崽市场逐渐消失,随之而兴的是:服装市场、水果市场、菜市场、特色小吃市场,车辆市场等。每逢集日,方圆几十里的商贩们便开着各类车辆到固定摊位摆摊营业,附近的农户需要出售什么东西也到市场上占据摊点。集市从上午十点左右开始,一直到太阳落山。
***为了让商贩们有充足的时间营业时间,将全县集镇的集日时间进行了调整,例如你这个长镇是1.6日集,那个是2.7,3.8,4.9,5.10,都按公历计。这就有了大小集之分,公历三月的第一个集日仅三到四天,大月时第一个集是六天。集日固定便于商贩们撵集营业。
各地的习惯不同集市也显示不同的时间特色。有些急镇是早集,天麻麻亮集市开始,太阳一出来便结束了。有些地方是晚集,太阳快落山时开始,天一黑下来就结束,也许是气候和农时的原因吧!近年来有些新产品宣传,售房,医院义诊,***法律、政策宣传也利用集日进行,村民的会亲访友,民间说事也利用集日进行,赶集、办事两不误。总之,农村集日对农村商业发展、人文交流起到了极积的作用。只要城市化不彻底实现,农村集日还要长期健康的发展下去。
你们那有农村赶集的吗?
你好,谢谢官方邀请。农村赶集当然有啊。我们镇是每月的2.5.8号都是赶集日,每逢2.5.8号很多要买东西的人都早早去集市了,看能淘到些什么好货,想买好货必须要早,晚了就没了。
集市上的好货一般是我们本地的村民拿来卖的,农民***集或者捕捉到的土货都会留到集市卖,因为人多可以卖个好价钱,例如山坑螺.山坑鱼.荔枝菌.野蕉.山螃蟹这些比较少有的食材,通常都是抢着买,因为量少,手慢点都没了。
外地的商人一般卖日用品.农具.零食比较多。卖日用品的大多都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所以特别受欢迎,那当然质量也比较差,例如1块钱的牙签筒.5块的洗脸盆.5块的衣架,反正什么都是特别便宜了。卖饼干的最近也很火,6.5一斤的饼干有10几个品种可以选,咸的.甜的.水果味该有都有,农村人下午准备下田干活都会吃点东西再去,都是体力活消耗大,容易饿,多多少少都吃点顶顶肚子。
有什么特色?
我们当地叫那些人叫江湖佬。我最喜欢卖蛇药的,自己放些毒蛇在摊位面前,大声的宣传,毒蛇克星,围观的人多了,就在笼子里捉条眼镜蛇咬自己,被咬后手会发紫发黑,然后就搽他自己的蛇药,过一会就会消肿了。也不知道真不真,反正也不会买,就喜欢看他在吹牛皮的样子。
玩***牌骗钱的。3个牌故意显示给你看,叫你压钱在上面,然后就会换牌,反正也不会给你中奖,然后中奖的全是他们的托。这些人反正也不经常来,来了一会就会走。
赶集现在都是中老年人去多了,他们好像对赶集有一种情怀,反正不买也要出去看看。反而现在年轻人都不赶集,网购那么方便,门都不用出。两代人刚好相反,赶集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现在商场超市那么多,但对赶集也没影响,可以看出存在的价值。我是农夫分享农村身边事,
关注食品安全!
有啊,三天一场,赶场就象流水席一样,去的去、回的回,根据自已的时间安排。闲时可在街上逗留一天,忙时只是去一会事情办好就回。但也有老掉牙的三天一场,场场都会逗留一天的,在我们农村就是不务正业的或是老龄(老酒壶),反正这种人也没想什么,也不能想什么,过一天算一天……。
有啊。在我们昆明市区就有不少,比如海源寺,龙头街,关街,呼马山,大板桥,普吉,马街等
实际上卖的产品与平时农贸市场的品种差不离。但有的会高一些,也有低的。比如牛肉只是四十多元一公斤,真的不敢买,但人家最后还是买完了。
街上会有一些非304不锈钢产品,造型美观大气,但作为食品容器,最好还是不要买。当然果盘,茶盘之类不与食品接触的用品还是可以买,滿实惠的!
还有地滩上会有"古玩奇琛",但内行者是不会出手的,一看二笑三过而己。因为不是仿品就是***货。这些地方真要有实货早就被淘走了,留不到现在了!
不过乡街子上会买到一些实鲜小菜,自制产品。
由于昆明基本算个水乡,鸡鸭蛋面绫角,莲耦很多也不贵。
什么鲜花,干果,时令水果丰富,价位也合理。
当到中午时分,如不是过份洁癖。那么街上有清湯牛羊肉,冷盘,时鲜小炒。也有呈贡涼粉,官渡粑粑,凉米线,小锅米线,酸辣粉等小吃。不过我都是宁可饿着回家自己做!
由于无法根踪监管,以前缺近短两时有,现在好多了。
虽然很多东西平时也能买到,但赶街的人也学着不走空,反正来也来了,市民们还是大包小车的买,极大的活跃了市场,拉动了消费!
你知道的最感动的人与动物的故事是什么?
我所知道的、让我最感动的人与动物的故事就是关于我的母亲和赤麂的故事。(注:赤麂,音ji几,食草动物,栖息于丘陵山地灌木丛中,身形似绵羊,公赤麂角长,母角短,身高约八十厘米,体重一般可达到三十千克,身长100厘米。)
该故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前。
一天傍晚,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家里聚拢着很多人。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拨开人群挤进去。原来大家来我家是为了看野赤麂的。它身体长约一米,尾长约16厘米,体重大约二十五公斤左右,偏瘦,它的前肢有伤,走路不稳,大家议论说它是被人追赶打伤的。然后逃到心地善良的人家避难来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家位于村中间,周边有许多房屋围着,它却偏偏逃到村中间的屋里来,难道野兽逃难真有灵性吗)。
我母亲可怜它,蹲下身子抚摸它,看它非常温驯地躺在脚边一副很安心、很享受的样子,眼晴看向我母亲,似乎在乞求她给它疗伤。我母亲越发疼惜它,吩咐众人别动它,她急匆匆跑到村医那要来消炎药水、药品,精心为它包扎伤口。以后连续一周,我母亲就让它睡在她的卧室床底下,我父亲也没反对。
不久,这只赤麂的伤就痊愈了,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我母亲非常喜欢它,但由于家境艰苦,农活又繁忙,担心照顾不好它,又担心久了影响到它的生存和繁洐,于是决定送它回到大自然去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我母亲抱着它走向村庄后面的山坡,我母亲身后边跟着一大群村民,有几个人叫嚷着,“你把它给我,我给你钱。”“你放下它,我把它打死,分给你一半肉。”还有的暴粗口,骂道:你傻X,现成的钱不赚,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天底下竟然有你这样的笨女人!
我母亲不为金钱所动,也不生气,抱着它快速行走,坚持送它到后山坡林子边,放下它,催它快跑逃生去。但它跑几步又回头看看我母亲,依依不舍。
身后边有几个人手持木棍几次想下手打死我母亲怀里抱着的赤麂,几次被我母亲护着,不让他们伤害它。这下一放开,他们哪里舍得放弃它,拚命追赶,赤麂见势不妙,撒开蹄子狂奔跑远了。那几个人无功而返,有点垂头丧气,嘴里还在骂骂咧咧。
但很多人非常赞赏我母亲的做法,说她心地善良,好人有好报。
在当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已成为许多村民的自觉习惯。
小时候镇上很多人家都养狗,但是大部分好多都是长毛的狮子狗,而且还喜欢对着人吼叫。当时我甚是不喜欢它们,可直到那次经历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狗!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过春节和爸妈外婆家过节,外婆家在一个山里的村庄。她家有条老***颊宽阔,四肢粗壮,神***奕奕的好不威猛!刚到外婆家我得眼睛就定在它身上了,心想如果把它带回去,那些狮子狗以后还敢不敢冲着我吼!
大人们一起谈笑风生,在我一人无聊至极之时这只老狗,摇晃着尾巴主动示好来到我身旁,我没有一点害怕不断的摸着它的坚硬的背毛,这算打了个招呼。(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外婆没取名,就叫它”狗“)
过后几天一直是”狗“陪着我在山野里嬉戏,可在一次玩耍时不小心掉到了小溪里,当时毕竟太小,溪水不深,但刚好漫过我的脑袋,吓得我因为溺水慌乱的胡乱抓时,突然
”狗“出现吊住了我的衣袖,将我居然拖拽到岸上了,事后我坐在岸边一直哭,而它就在我身边依偎着,时不时地摇着它那肥大的尾巴。
就是这个场景让我难以忘怀,一哭泣的小子,一条老狗,坐在小溪边,这个场景像一幅水墨深深的印在我的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