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如何命名?
目前我国对乡村道路的令名没有统一标准,但并非像有的媒体和有的人说的那样"有路无名"。其实,乡村道路在村民中有一种习惯性的称呼,只是我们平时不留意,就觉得乡村道路没有名字,绝大部分的乡村道路在村民心目中是有名字的,而这些道路的名字一般都是约定俗成,并非刻意去取的名,其缺点是显得不是很规范。
(湖南绥宁山区的乡村道路)
举行个例子,如果有一个村名叫高坪,那么通往高坪村的乡村道路就称“高坪路”,当然村民有自己的习惯称法,他们又可称之为“去高坪的路”、“来高坪的路”,或者称之为“高坪路上”。乡村通往村民小组的乡村道路也有名字,如某个村民小组称为“三组”,那么通往三组的道路就会被称“三组路”。又如,如果这个组叫塘湾组,那通往塘湾组的道路就称“塘湾路”。再如,如果是通往一座山的道路,一般就以这座山来命名,如“陡山路”、“象山路”、“枫树岭路”等。
再举一个古代乡村道路的命名的例子。如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这个景阳冈既是指山岗,习惯上也是指通过景阳冈的那条路。过去,人们习惯于用一个有名的地名来指所经过的道道,这是一种传统的乡村道路命名方式。
(湖南绥宁乡村道路)
那么如何规范地给现在的乡村道路命名呢?一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二是要尊重当地约定俗成的名字。在这两条的的基础上,还是应该规范乡村道路的名称,把已有的名称固定下来,把没有名称的取一个名,以便于乡村道路其附属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与管理,确保村民从乡村道路通向幸福,通向远方。
(湖南绥宁境内的湘黔古驿道)
在网上有不少关于“路痴”的调侃。“你在哪里?”“我在一朵云下面。”“云下有什么?”“有房子,还有树。”听到这样的对话,总让人着急。然而,相对于城市道路而言,乡村道路时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有路无名。对外来者而言,周边环境大同小异,并无显著参照物,地图上找不到,电话中说不清……不仅表述者“一言难尽”,寻人者亦不能“对号入座”,让人郁闷不已。
乡村道路,尤其是一些无名村道,时而羊肠九曲,时而斗折蛇行,阡陌交通,纵横相错,若非久居当地,往往很难辨识,更难以做到来去自如。由于不熟悉乡村道路,不知道路与道路之间的连接、间隔,加之地图上也无法细致地显示这些道路的具体情况,不少人在美丽乡村流连时,或因“误入歧途”,绕来绕去;或因前路不明,踟蹰不前……这些直接影响着人们在美丽乡村游玩时的感受。
乡村公路命名,这对于提高其境内众多无名路的辨识度,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方便村民、游客出行和道路维护修缮而言,有着显著而深刻的意义。须知,这些无名道路连接千家万户,不仅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道路本身就是一道靓丽景观。美丽乡村犹如深藏闺中的姑娘,而一条条乡村道路,就好比那牵线搭桥的红娘,指引着远方的客人来揭开头盖。抓好这些道路的命名和上网工作,对于推介美丽乡村,吸引更多游客慕名前来,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一做法所需花费并不多,但却能起到很好的服务效果
当然,为众多乡村公路命名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应做好规范。如果道路命名太过随意,千篇一律的都是环村路、致富路、和谐路、建设路等,不仅缺少乡村特色,而且会造成大量重名,给网络查找、定位等造成不便。道路命名如同给孩子命名,是一件十分神圣而严肃的事情,饱含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而必须认真准备、精心命名。相关部门应发动当地群众广泛参与,依照一定的规范,结合地方特色、乡村文化、历史用名等情况,集思广益,挑选出合适的路名。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道路命名,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增强当地村民对本土文化的区域认同,使乡村道路发挥出凝心聚力、助力前行的作用,让一条条无名的乡村小路成为乡村发展、百姓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