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脚捞粉是什么螃蟹?
蟹脚面是用梭子蟹的大钳子做的。
1.买来的蟹脚处理干净,用水冲洗干净后剪成小块,放入适量的料酒腌制片刻,方便入味。
2.葱姜蒜干红辣椒洗净,葱切葱花,姜切丝,蒜切片,干红辣椒切段。锅内热油,放入葱、姜、蒜和干红辣椒煸炒出香味,然后放入豆瓣酱翻炒出红油。
3.放入处理好的蟹钳翻炒均匀,等到蟹钳炒至呈现红色,裹上豆瓣酱汁,接着倒入料酒、生抽、老抽、醋调味,根据自己口味放入适量的盐调味。
4.烧一锅水,煮至水沸腾后,把干碱面放入锅内,面条熟透没有白心的时候,捞出放入凉开水中过凉,然后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5.将下好的面盛到大碗里,炒好的蟹钳盖在上面,最后撒上一把葱花,蟹脚面就制
想问问武汉人,热干面究竟美味在哪里呢?
四川的担担面 ,陕西的拉面,还有山西的叫不出名字的面,全国的人都时不时进店吃一碗。武汉的热干面只有武***喜欢吃。说实在的,这热干面没有特色,吃了没有什么感觉,更没有回味。武汉的热干面要名师来改造一番,可能会吸引食客的。
可以说现在武汉没几家做传统热干面的了。下面的不会下,吃面的不会吃。当然了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主观的话确实有失偏颇。热干面凌晨送到店里需要二次加工。俗称掸面。掸面也是个技术活。掸好的热干面中间一根粗白芯。淋油迅速摊凉,过早时间到了直接将掸好的面过水三下。面中间的粗芯变细了。盐酱油胡椒芝麻酱。现在黑芝麻酱很少了。都是黄芝麻酱。热干面主要体现在一个干字上面。现在的师傅喜欢搞得半碗汤,不伦不类成了汤面。最不正宗的就是这种。拌匀一定要拌匀。面完全拌匀之后基本也就半温状态。配上清酒或是蛋酒就可以吃了。有时候早上站在街上很迷茫不知道吃什么好。传统好吃的早点,别说外地游客。就我本地人都不知道哪里能吃到了。遍地都是什么牛肉面,可能利润高一些吧。也能理解做生意不容易。特别是当下。还是希望传统的小吃不要消失了。
色香味俱全。
第一次吃的外地人,会吃不惯,因为比较干,没有汤。
吃习惯了的人,几天不吃就会非常想念。
隔壁纽约的小孩想到这个面都馋哭了。[笑哭]
所以建议不要轻易尝试。
碱性面条伴着芝麻酱,香葱,辣萝卜真的很好吃啊!现在武汉卖热干面的为了节约成本,一般都是用的花生酱代替芝麻酱了,而且为了拌得开要加很多卤水,导致口感完全不如之前我们小时候吃的正宗热干面。以前都是黑芝麻酱,很远都闻得到香味!
第一吃热干面的外地朋友觉得不好吃很正常。因为我小时候第一次吃热干面,也就吃了一口,不会拌,一下子就干了。你想象一下,土瓷碗只有芝麻酱,酱油,盐一点点萝卜丁,不知道拿了就开始拌,过了一小会,干的根本拌不开,然后这面芝麻酱硬硬的一坨,啥味没有,就碗底的面有点味,其他的部分一点味道没有,哪里好吃?我当年也觉得太他娘的难吃。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宁愿吃刚出炉的馍馍,油条都不想吃热干面。这个热干面店在武昌彭刘杨路和大成路交叉的路口。,每天早上不说人山人海,拿过早的人多得快漫出来。呵呵好像暴露年龄了。对八十年代初。
后来高中搬家去了汉口,每天过早就是二医院门口的南京餐馆,名字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家老式的国营餐饮店。这里每天有豆皮,煎包,油条,油饼,但是排长队的是卖热干面的。好像还是那种土瓷碗,大多数人赶时间都是自带那种铝质的饭盒或者时髦的塑料饭盒。我看着别人都是拿到面加点辣椒油,醋就赶紧开拌,真的是一边走一边拌一边吃,感觉拌完也吃完了,到了单位就可以洗干净碗,有的人会直接加点开水把碗里残渣一刷喝了,说是原汤化原食。我这种小时候技能没练好,不能很好的完成边走边拌边吃。这个阶段我吃汤粉和豆皮居多,热干面少,有时候也不理解干嘛要吃热干面。
大学时期又回到武昌胭脂路。这边我最爱的还不是热干面,真的不喜欢。我每天偶尔学校食堂吃馍馍稀饭,大多时候去外面吃欢喜坨,面窝,酥角,时间充裕就跑远点,去吃粮道街里一个太婆做的油墩。淡淡的甜味,软软的面,感觉毕业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油墩了。
大学毕业回到汉口,早餐最爱花楼街交通路里的那家热干面了。这时候嫌面干可以加一点卤牛肉的汤,面拌起来没那么干,慢慢的我开始喜欢热干面,一开始还是汤粉吃三天换口味吃热干面,慢慢的就是热干面吃几天换下口味吃汤粉。到最后,老板快点,热干面多把点卤水,多加辣椒,拿到手自己再加点醋,赶紧拌,一边拌一边吃一边走。回到单位洗碗,洗手泡茶。一通忙完就要开始交接班查房了。现在想想几十年就是这么忙忙碌碌的过来了,回想一下过早的记忆里除了热干面好像也只剩热干面了。